二手牛仔裤

二手牛仔裤

在你成为
我最爱的牛仔裤之前
谁是穿过你的那个孩子

你有一个贝壳
就放在后面的口袋
我在想它意味着什么

我希望
我能遇到那个大孩子
他多年前穿过你来着

在车库售卖的牛仔裤
保守着的秘密
买家可从来不知道
—Amy Ludwig VanDerwater
GARAGE SALE JEANS

Who was the kid
who wore you before
you became my favorite jeans?

You have a shell
in your back pocket.
I wonder what it means.

I wish I could
meet that old kid
who wore you long ago.

Garage sale jeans
keep secrets
new owners never know.
—Amy Ludwig VanDerwater

札记:
这是我翻译的第一首英文诗,挑了一首简单的来练手。还请专业人士指点。

1、标题:GARAGE SALE JEANS 直译为“车库售卖(的)牛仔裤”,看上去多莫名其妙(尤其对不熟悉 garage sale 的中文读者),长而复杂;考虑到作品的关注对象是 jeans,而不是 garage sale ,故译为“二手牛仔裤”更简洁,且“二手”又能凸显牛仔裤背后的人际关系。

2、风格:翻译上采用平实的日常语言,保持原作的四节,每节三行,这些都没有问题;只是押韵(一与二节、三与四节分别押韵)未做到,一时未找到合适韵脚,也不想勉强而造作。

3、语句:译作第二、三、四节的三行与原作基本上一一对应,仅第一节未做到,只因中英文复合句表述时主从句顺序各异,译作执行中文语法。

4、字词:译作第三节第三行加了衬词“来着”二字,“着”与第二节“么”押韵,增强一点节之间的连贯性。另外,是对 who wore you 这个从句的柔性处理。本诗以牛仔裤为表述对象,采用拟人化写法, who wore you 在第一节、三节两次出现:第一节中,汉译后它作为修饰词镶在主句“谁是穿过你的那个孩子”中,带过自然;在第三节译文中,“他多年前穿过你”成为“我希望/我能遇到那个大孩子”的宾语补足语,单独放在后面时,“穿过你”就特别突出——作者是站在“我”的角度来写,而读者阅读时不由得不站在“你”的位置上——多少会有一点奇怪的感觉。而“穿过你”后面加上“来着”一词,起到一点弱化作用。此外“来着”多用于回忆场合,对本句有“呼唤记忆”的修饰作用。

在与诗同行的路上——写给遇与不遇的诗友们

不知不觉,“与诗同行”博客(Compoetry.com)默默地走过了两年;三、四、五、六个诗友,七、八个栏目,九、十篇诗论诗札,数十首诗作,仅此而已。

无链接交换,无SEO推手,不卖吆喝,不讨流量,朋友间转告一二,来与不来,看与不看,网站就在那里。

这是一处寂静的亭阁,待有缘人过路时小憩。山里海外,南旅北客,何需景仰,无多寒暄。没有名家留墨,没有市集喧嚣,不闻有江湖,不见官与庙,落英拂白墙,新作覆旧诗。

我们知道,爱诗的不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兴趣爱好。生活的潮水淹没脖颈,抽打脸颊,也偶尔扔一两枚螺贝到你脚下。经济或许迫切,身心或许疲惫,不离不弃,惟有挚爱,就像熟睡的孩子,怀里还搂着布娃娃。

我们知道,思想的不易,即便已成了浸泡在信息羊水里的巨婴。图文碎片琳琅满目,填不满眼里的黑洞;娱乐节目大块朵颐,喂不饱焦虑的饕餮。“万维”浩瀚,举目皆是孤岛。那插着端口的魂灵,梦里可曾遥遥望见锡安?

我们知道,结缘不易,没有利益,哪来兴趣。趣、情、志,苍白、羸弱、骨感,“投入——产出”才营养丰满。孩子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找对象得使劲掂量经济实力;资源不对等,何以与朋友交?巴别塔已倒,诗歌还是诗者间的语言吗?数字的街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你我自言自语、平行擦肩。

与诗同行吧,寄存一份情趣,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与诗同行吧,吐露一缕思想,带着体温的新鲜,作茧自缚,化蛹为蝶……

与诗同行吧,在膜拜冈仁波齐的路上,你我各自孑然,还能相视一笑……

By Merlin

倦了
我躺在水面上
向着天,轻轻地
吐出一口气

昨夜,还是在那梦里
黑色将孤独包围
我却看见星星了
他们含在我的嘴里

我的手臂纤细无力
在梦中抓不住东西
而摸索的方向只能向上
直到手中托起晨曦

挺直的脊背好疼啊
倔强的头颅
非得从蒙昧中抬起
只有咬紧牙努力努力

祖辈至死还挽着手臂
一代又一代
牢牢地拥紧土地
痛苦今已发酵成怒气

愤怒啊,我的关节
每一处都在咯咯作响
骨与骨摩擦着
升腾起蓬勃的火力

烧啊,烧啊
从梦里高擎出火炬
烧啊,烧啊
在沉默中爆烧出奇迹

水面上有火光在洋溢
绿色的摇篮、红色的襁褓
我的孩子
正在我梦中孕育

【袁军,2000.6.27初稿,2003.6.7改成】

新里程

Compoery.com 在上线一年半的时候做了改版,定位得以清晰,栏目全新出炉。

一、生活是内涵,诗歌是方式

人们愿意把时间用在自己钟爱的和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无论诗歌还是其他——这就是生活。诗歌只是诗者的一种生活方式。至于诗歌的内容,没有不来自生活的,现实的并/或理想的,这无需多言。

不管是诗创作还是诗阅读,还是在创作、阅读时独自思考,还是与诗友开展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创作、阅读、思考、交流,这是诗歌生活的四种具体形式,无一不围绕生活展开。

二、斯是陋室,分享为乐

诗歌活动或许有层次或境界之分,但我们不认为观照个人一己生活的眼界就小,反映一人思想的层次就低,我们相信“一花一世界”“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也存在于诗的活动中,我们只是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网站就是力所能及的事物。她促使我们力所能及地想和做一些事,也因缘际会地遇、聚到一些人,这是机缘;反之,没有机缘的事做不了,没有机缘的人遇不到、聚不来。力所能及的具体表现,就是大家拿出自己从事的创作、阅读、思考、交流的文字分享地放在网站上,所以网站定位为:“分享诗歌的网站”,这是起点;分享正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至于网站有多少流量、内容获得多少认可,则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全无奢望。“与诗同行,读写人生”而已——诗友的心中,这里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精神乐园,即便陋室一处,只要有诗,就可以清心、致远、笃行。

三、新角色

也重新设计了网站建设者的角色:
• 站友:即创作者,在网站上发表分享诗歌作品、杂文、朗读作品、诗歌翻译和双语作品,无论类别、数量,都是站友。
• 编辑:为网站管理和发展、内容维护提供服务(策划、内容收集及整理、宣传、编译、外联等)的专门人员。
• 合伙人:自愿承担网站运营经费的人员。

四、栏目设计
栏目围绕诗歌创作、阅读、思考、交流四个活动方式展开,如下图:

● 关于 About
● 阅读 Reading
袁军【诗行记】 Walking with Poetry
● 创作 Writing
• 千雪【烁语集】  Burning Words
• 石子【小风景】  The Little Scenes
• 袁军【秋声集】 The Sound of Autumn
● 双语 ZH+EN
● 朗读 Read Aloud
● 杂谈 Discussion
• 袁军【诗行记●外、杂篇】
● 推荐 Introduction
• 书籍 Books
• 媒体 Media
• 诗人 Poets

改版后,栏目新增,内容扩展,网站的可读性和价值也相应提升了。

五、新栏目,新看点

1、《推荐》
介绍推荐一些诗歌类书籍、媒体及诗人(含作品),以海外为主,特别侧重国内尚没有译本和介绍的诗歌启蒙教育及理论书籍的收集:
• 诗歌启蒙教育类
• 诗歌理论类
• 诗歌阅读与评论类
• 优秀、特色的诗集(儿童、成人作品)
希望能为国内诗友打开一扇窗,看看:英语地区,诗歌与大众、与孩子是怎样的距离?在大众、在孩子的眼里,诗歌是如何的普普通通,是怎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

2、《双语》
• 英译汉语诗
• 汉译英语诗
• 汉英双语诗

3、《杂谈》
• 独家诗歌杂文
• 转载其他诗歌媒体的评论和理论杂文,并加以点评。

新增栏目,多需要编辑的辛勤耕耘。《推荐》《双语》已都有一篇发布。作为编辑,精神上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但目前还是一个人作战。驽马十驾吧……

By Merlin

在海上

才过年头,却到岁尾,时间走的就这么匆匆。耳畔响起朱自清先生的问话:“何曾留着游丝样的痕迹呢?”因我们“与诗同行”,可以些许宽慰。

2016年,我在网站上发布了诗作12首,其中5首是今年新作,而年轻时候最高的创作纪录是一年15首(还不包括古体诗词)。那么,现在投入在创作上的精力是以前的三分一, 或者每一首诗下的功夫是以前的三倍?都算是吧。有人把创作分为“青春创作”“中年创作”和“老年创作”三阶段,我料自己已驶入了“中年创作”的海洋,在这里你既是与孟加拉虎结伴的少年派,又是与马林鱼、鲨鱼较劲的老圣地亚哥,鼓励自己的还是里尔克那一句“毫无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在创作上,我也希望能再有提高,一点点也好。今年通过对自己过往创作的总结,发现了几个可以努力的地方。如风景诗的创作,于是有了《日落时分》。如微型诗,借鉴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的形式,有了两行诗体创作思路,取名“偕句”(取义相伴而行)。

《诗行记》发布了6篇,内篇3篇,外篇2篇,杂篇1篇。内篇中已成稿的有4篇半,刊出《“冷”的扬弃》《伞下的“喜悦”》《“夜语”寻味》是修改较少的,千字左右,《北岛的“回答”》未定稿,《那一个“背影”》未完成,都是几千字的大作文,写改起来颇辛苦(当然也乐在苦中)。“写诗有趣,读诗也有趣;写诗不易,读诗亦不易;写诗是创造,读诗还是创造。”——我在《独自读诗》中这样写道,也下了决心在“诗歌的独立阅读和精细阅读”的路上独自前行。创作之余,自己又忍不住对诗歌创作主体、实践活动、传播价值、文体理论等做了一些思考,索性一篇篇整理成文,仿照《庄子》,以《诗行记》“外篇”(创作理论与实践)“杂篇”编之(杂谈)。

今年,网站的对外联络也做些事情,如约稿、征求建议、交换链接、寻找英文志愿者等,但都未有成果,只能顺其自然。网站运营多有赖于推广,在信息大膨胀的今天,巷子太多太深,只怕酒放干了,也难等到品酒客。

近来,我还搜索、浏览了一下其他诗歌网站或论坛,茫茫然晃如隔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又觉寂寥异常。漂泊在海上的派大约是这样的境况吧,不过,奇妙风景好像都只能独享的。与诗友共勉。

写在创作与思考的边上

近月来,忙碌了好一阵,先后完成《为什么我(们)要写诗?》和《骨中骨,肉中肉》,然后又写了几封约稿的邮件。为此用了不少时间和精神,颇觉疲惫。
 
劝自己说:该休息一下了。可又忍不住创作的心思,创作了写景诗《日落时分》——因此前在写《创作的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并浏览旧作时,发现自己写景的诗很少,心里存了两个疑问:是不是写景诗不好写?还是自己不善于写景?正好周末和孩子出去走走,欣赏了秋日美景,三天时间就写成了这首。欣慰的同时,也回答了后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也有了点眉目,日后还需要实践加总结。
 
《为什么我(们)要写诗?》对我而言,是篇重要的文章,阐述了几个重要观点:
 
1、提出诗创作的三个层面:情感——兴趣的层面,社会活动——创造的层面,存在的层面。
 
2、提出:“创造”能够最大化地激发人的生命力,而创造物实证创造主体的存在,为创造主体在有限生命和躯体之外拓展出超越时空的存在。
 
而“诗的存在有助于成就人的存在”,在创作的世界之中(空间)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时候(时间),诗者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向上、灵魂自足的。
 
3、尝试对诗歌创作及其价值做了界定:
诗者以文字为媒介,以生活为对象,使用艺术的手段,借助诗的文体进行深度思考、多维思考、批判性思考,在追求形式与内涵兼备的至善与至美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片段式地呈现个体思考结果及诠释文本;在人文交响——这古今相承、鸣响不绝的黄钟大吕中加入自己的时代音符,并助推一点一滴的人文关怀融入到人类社会的文化海洋。
 
另外,我还认为:诗歌创作与哲学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在终极关怀上殊途同归;因两者相通,可由诗入哲,可由哲入诗。于是,我把文章发给做哲学研究的朋友,交换一下认识。
 
《骨中骨,肉中肉》是《宿命》的创作笔记,原稿在该诗创作好不久即写成,现在是整理并深化。在《为什么我(们)要写诗?》之后,该文可看作是“诗创作,即是用诗的语言来思考”的实践。思考的结果就是有了新的发现,在通常所说的“原罪”之外发现了另一种“原罪”。兴奋之余,我将文章发给一位研究凯尔特神话和圣经的专家,看过他几本书,很受启发,故乐于分享。
 
此外,还给诗人大藏写信约稿,收到回信后并回复,就我们创办Compoetry.com阐述观点。觉得可与更多的人分享,于是粘贴如下:
 
※※※※※※※※
 
大藏兄,
 
网站也好,群体也好,我们没有奢望在社会上产生多少影响力。影响力只是毛,其下的皮肉血骨更为重要,没有认可、没有精彩、没有读者、没有内容,影响力施重肥也长不出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现在专心打理独立博客,小精美地做好做深内容,戒浮躁,并采用小范围、点对点地以诗友推介、邀请来推广。至于读者多少,有无投稿或新人加入,能否约到稿件,尽人事而顺自然吧。我们也属于桃源中人,对于诗界内的事也孤陋寡闻,更无再多朋友,望你能介绍一二, 也时不时支持我们一下。
 
我们三人也并非社团,就像你我一样,网络相识,从未谋面,因诗结缘,与诗同行。只是携手建站,分担费用,分享发表,“合伙人”加入或退出自愿也自由;除了作品要求,每人发表多少篇、多长时间发,也没要求。这样才体现自由人(诗者)的联合,独立、自由正是诗者所崇尚,哪怕是寂寞的。
 
在我看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如创作、研究),有些事可以几个人携手做(如联合博客),有些事则需要更多人联手来做,前还需要英雄,后还需要时势。我以为创建大的诗歌网络平台,需要全身心的事业级投入而不仅在业余时间摆弄,需要雄心、胸怀、才智、财力和资源,有其中一两点也不够;社会,或小至文学圈、诗界,对大平台是否就有刚性需求,恐怕要打个问号;而论坛这种web1.0的产物,我私下觉得在当下已落伍。做平台,做博客,做电子刊物,都是手段和媒介,关键是目的和愿景是什么,要明确。
 
这是个大时代,也是个小时代:大在物质繁多拥挤,信息汪洋冗杂,小在个人的生命资源被虚耗,力量被稀释。这又是一个人与人相隔相望如孤岛的时代,分享容易,沟通困难,爱诗、写诗者之间亦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中,诗的窘境未尝不是人的困境!对我而言,将在“人——诗”的存在、诗的深度阅读及传播等领域做点探索,写一些文章,少有人走动的地方或许能发现更多的美妙风景;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或遇到共鸣之人,且思且行。
 
与君共勉。
 
袁军
 
※※※※※※※※
 
好了,我要坐下来休息一段时间了。

清平乐

秋风清唱,
冷语出平巷。
落叶跌坐满地黄,
多少失意惆怅。

夏日去亦慌张,
冬日来也匆忙。
不忘登高眺远,
俯看山小江长。

(一九九三年秋)a

清平乐

观风雨大作

霹雳声响,
天地皆惊惶。
银剪刺开黑罗帐,
风雨飒飒欲狂。

东南云浪滚滚,
西北雨潮涛涛。
翻江蹈海起伏,
谁人缚擒恶龙?
(一九九二年夏)

西江月

携小弟游北极阁山,时逢小雨,有感而作。

巨岩似墨似漆,
细泥如澄如赤。
叶润草渲新颜色,
悄然湿了布履。
 
满腹词篇诗句,
纷纷繁繁难觅。
自问豪情何处去,
渐入濛濛细雨。
(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