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诗同行的路上——写给遇与不遇的诗友们

不知不觉,“与诗同行”博客(Compoetry.com)默默地走过了两年;三、四、五、六个诗友,七、八个栏目,九、十篇诗论诗札,数十首诗作,仅此而已。

无链接交换,无SEO推手,不卖吆喝,不讨流量,朋友间转告一二,来与不来,看与不看,网站就在那里。

这是一处寂静的亭阁,待有缘人过路时小憩。山里海外,南旅北客,何需景仰,无多寒暄。没有名家留墨,没有市集喧嚣,不闻有江湖,不见官与庙,落英拂白墙,新作覆旧诗。

我们知道,爱诗的不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兴趣爱好。生活的潮水淹没脖颈,抽打脸颊,也偶尔扔一两枚螺贝到你脚下。经济或许迫切,身心或许疲惫,不离不弃,惟有挚爱,就像熟睡的孩子,怀里还搂着布娃娃。

我们知道,思想的不易,即便已成了浸泡在信息羊水里的巨婴。图文碎片琳琅满目,填不满眼里的黑洞;娱乐节目大块朵颐,喂不饱焦虑的饕餮。“万维”浩瀚,举目皆是孤岛。那插着端口的魂灵,梦里可曾遥遥望见锡安?

我们知道,结缘不易,没有利益,哪来兴趣。趣、情、志,苍白、羸弱、骨感,“投入——产出”才营养丰满。孩子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找对象得使劲掂量经济实力;资源不对等,何以与朋友交?巴别塔已倒,诗歌还是诗者间的语言吗?数字的街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你我自言自语、平行擦肩。

与诗同行吧,寄存一份情趣,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与诗同行吧,吐露一缕思想,带着体温的新鲜,作茧自缚,化蛹为蝶……

与诗同行吧,在膜拜冈仁波齐的路上,你我各自孑然,还能相视一笑……

By Merlin

新里程

Compoery.com 在上线一年半的时候做了改版,定位得以清晰,栏目全新出炉。

一、生活是内涵,诗歌是方式

人们愿意把时间用在自己钟爱的和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无论诗歌还是其他——这就是生活。诗歌只是诗者的一种生活方式。至于诗歌的内容,没有不来自生活的,现实的并/或理想的,这无需多言。

不管是诗创作还是诗阅读,还是在创作、阅读时独自思考,还是与诗友开展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创作、阅读、思考、交流,这是诗歌生活的四种具体形式,无一不围绕生活展开。

二、斯是陋室,分享为乐

诗歌活动或许有层次或境界之分,但我们不认为观照个人一己生活的眼界就小,反映一人思想的层次就低,我们相信“一花一世界”“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也存在于诗的活动中,我们只是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网站就是力所能及的事物。她促使我们力所能及地想和做一些事,也因缘际会地遇、聚到一些人,这是机缘;反之,没有机缘的事做不了,没有机缘的人遇不到、聚不来。力所能及的具体表现,就是大家拿出自己从事的创作、阅读、思考、交流的文字分享地放在网站上,所以网站定位为:“分享诗歌的网站”,这是起点;分享正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至于网站有多少流量、内容获得多少认可,则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全无奢望。“与诗同行,读写人生”而已——诗友的心中,这里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精神乐园,即便陋室一处,只要有诗,就可以清心、致远、笃行。

三、新角色

也重新设计了网站建设者的角色:
• 站友:即创作者,在网站上发表分享诗歌作品、杂文、朗读作品、诗歌翻译和双语作品,无论类别、数量,都是站友。
• 编辑:为网站管理和发展、内容维护提供服务(策划、内容收集及整理、宣传、编译、外联等)的专门人员。
• 合伙人:自愿承担网站运营经费的人员。

四、栏目设计
栏目围绕诗歌创作、阅读、思考、交流四个活动方式展开,如下图:

● 关于 About
● 阅读 Reading
袁军【诗行记】 Walking with Poetry
● 创作 Writing
• 千雪【烁语集】  Burning Words
• 石子【小风景】  The Little Scenes
• 袁军【秋声集】 The Sound of Autumn
● 双语 ZH+EN
● 朗读 Read Aloud
● 杂谈 Discussion
• 袁军【诗行记●外、杂篇】
● 推荐 Introduction
• 书籍 Books
• 媒体 Media
• 诗人 Poets

改版后,栏目新增,内容扩展,网站的可读性和价值也相应提升了。

五、新栏目,新看点

1、《推荐》
介绍推荐一些诗歌类书籍、媒体及诗人(含作品),以海外为主,特别侧重国内尚没有译本和介绍的诗歌启蒙教育及理论书籍的收集:
• 诗歌启蒙教育类
• 诗歌理论类
• 诗歌阅读与评论类
• 优秀、特色的诗集(儿童、成人作品)
希望能为国内诗友打开一扇窗,看看:英语地区,诗歌与大众、与孩子是怎样的距离?在大众、在孩子的眼里,诗歌是如何的普普通通,是怎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

2、《双语》
• 英译汉语诗
• 汉译英语诗
• 汉英双语诗

3、《杂谈》
• 独家诗歌杂文
• 转载其他诗歌媒体的评论和理论杂文,并加以点评。

新增栏目,多需要编辑的辛勤耕耘。《推荐》《双语》已都有一篇发布。作为编辑,精神上不是一个人在作战,但目前还是一个人作战。驽马十驾吧……

By Merlin

在海上

才过年头,却到岁尾,时间走的就这么匆匆。耳畔响起朱自清先生的问话:“何曾留着游丝样的痕迹呢?”因我们“与诗同行”,可以些许宽慰。

2016年,我在网站上发布了诗作12首,其中5首是今年新作,而年轻时候最高的创作纪录是一年15首(还不包括古体诗词)。那么,现在投入在创作上的精力是以前的三分一, 或者每一首诗下的功夫是以前的三倍?都算是吧。有人把创作分为“青春创作”“中年创作”和“老年创作”三阶段,我料自己已驶入了“中年创作”的海洋,在这里你既是与孟加拉虎结伴的少年派,又是与马林鱼、鲨鱼较劲的老圣地亚哥,鼓励自己的还是里尔克那一句“毫无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在创作上,我也希望能再有提高,一点点也好。今年通过对自己过往创作的总结,发现了几个可以努力的地方。如风景诗的创作,于是有了《日落时分》。如微型诗,借鉴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的形式,有了两行诗体创作思路,取名“偕句”(取义相伴而行)。

《诗行记》发布了6篇,内篇3篇,外篇2篇,杂篇1篇。内篇中已成稿的有4篇半,刊出《“冷”的扬弃》《伞下的“喜悦”》《“夜语”寻味》是修改较少的,千字左右,《北岛的“回答”》未定稿,《那一个“背影”》未完成,都是几千字的大作文,写改起来颇辛苦(当然也乐在苦中)。“写诗有趣,读诗也有趣;写诗不易,读诗亦不易;写诗是创造,读诗还是创造。”——我在《独自读诗》中这样写道,也下了决心在“诗歌的独立阅读和精细阅读”的路上独自前行。创作之余,自己又忍不住对诗歌创作主体、实践活动、传播价值、文体理论等做了一些思考,索性一篇篇整理成文,仿照《庄子》,以《诗行记》“外篇”(创作理论与实践)“杂篇”编之(杂谈)。

今年,网站的对外联络也做些事情,如约稿、征求建议、交换链接、寻找英文志愿者等,但都未有成果,只能顺其自然。网站运营多有赖于推广,在信息大膨胀的今天,巷子太多太深,只怕酒放干了,也难等到品酒客。

近来,我还搜索、浏览了一下其他诗歌网站或论坛,茫茫然晃如隔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又觉寂寥异常。漂泊在海上的派大约是这样的境况吧,不过,奇妙风景好像都只能独享的。与诗友共勉。

写在创作与思考的边上

近月来,忙碌了好一阵,先后完成《为什么我(们)要写诗?》和《骨中骨,肉中肉》,然后又写了几封约稿的邮件。为此用了不少时间和精神,颇觉疲惫。
 
劝自己说:该休息一下了。可又忍不住创作的心思,创作了写景诗《日落时分》——因此前在写《创作的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并浏览旧作时,发现自己写景的诗很少,心里存了两个疑问:是不是写景诗不好写?还是自己不善于写景?正好周末和孩子出去走走,欣赏了秋日美景,三天时间就写成了这首。欣慰的同时,也回答了后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也有了点眉目,日后还需要实践加总结。
 
《为什么我(们)要写诗?》对我而言,是篇重要的文章,阐述了几个重要观点:
 
1、提出诗创作的三个层面:情感——兴趣的层面,社会活动——创造的层面,存在的层面。
 
2、提出:“创造”能够最大化地激发人的生命力,而创造物实证创造主体的存在,为创造主体在有限生命和躯体之外拓展出超越时空的存在。
 
而“诗的存在有助于成就人的存在”,在创作的世界之中(空间)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时候(时间),诗者是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向上、灵魂自足的。
 
3、尝试对诗歌创作及其价值做了界定:
诗者以文字为媒介,以生活为对象,使用艺术的手段,借助诗的文体进行深度思考、多维思考、批判性思考,在追求形式与内涵兼备的至善与至美的过程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片段式地呈现个体思考结果及诠释文本;在人文交响——这古今相承、鸣响不绝的黄钟大吕中加入自己的时代音符,并助推一点一滴的人文关怀融入到人类社会的文化海洋。
 
另外,我还认为:诗歌创作与哲学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在终极关怀上殊途同归;因两者相通,可由诗入哲,可由哲入诗。于是,我把文章发给做哲学研究的朋友,交换一下认识。
 
《骨中骨,肉中肉》是《宿命》的创作笔记,原稿在该诗创作好不久即写成,现在是整理并深化。在《为什么我(们)要写诗?》之后,该文可看作是“诗创作,即是用诗的语言来思考”的实践。思考的结果就是有了新的发现,在通常所说的“原罪”之外发现了另一种“原罪”。兴奋之余,我将文章发给一位研究凯尔特神话和圣经的专家,看过他几本书,很受启发,故乐于分享。
 
此外,还给诗人大藏写信约稿,收到回信后并回复,就我们创办Compoetry.com阐述观点。觉得可与更多的人分享,于是粘贴如下:
 
※※※※※※※※
 
大藏兄,
 
网站也好,群体也好,我们没有奢望在社会上产生多少影响力。影响力只是毛,其下的皮肉血骨更为重要,没有认可、没有精彩、没有读者、没有内容,影响力施重肥也长不出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现在专心打理独立博客,小精美地做好做深内容,戒浮躁,并采用小范围、点对点地以诗友推介、邀请来推广。至于读者多少,有无投稿或新人加入,能否约到稿件,尽人事而顺自然吧。我们也属于桃源中人,对于诗界内的事也孤陋寡闻,更无再多朋友,望你能介绍一二, 也时不时支持我们一下。
 
我们三人也并非社团,就像你我一样,网络相识,从未谋面,因诗结缘,与诗同行。只是携手建站,分担费用,分享发表,“合伙人”加入或退出自愿也自由;除了作品要求,每人发表多少篇、多长时间发,也没要求。这样才体现自由人(诗者)的联合,独立、自由正是诗者所崇尚,哪怕是寂寞的。
 
在我看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如创作、研究),有些事可以几个人携手做(如联合博客),有些事则需要更多人联手来做,前还需要英雄,后还需要时势。我以为创建大的诗歌网络平台,需要全身心的事业级投入而不仅在业余时间摆弄,需要雄心、胸怀、才智、财力和资源,有其中一两点也不够;社会,或小至文学圈、诗界,对大平台是否就有刚性需求,恐怕要打个问号;而论坛这种web1.0的产物,我私下觉得在当下已落伍。做平台,做博客,做电子刊物,都是手段和媒介,关键是目的和愿景是什么,要明确。
 
这是个大时代,也是个小时代:大在物质繁多拥挤,信息汪洋冗杂,小在个人的生命资源被虚耗,力量被稀释。这又是一个人与人相隔相望如孤岛的时代,分享容易,沟通困难,爱诗、写诗者之间亦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中,诗的窘境未尝不是人的困境!对我而言,将在“人——诗”的存在、诗的深度阅读及传播等领域做点探索,写一些文章,少有人走动的地方或许能发现更多的美妙风景;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或遇到共鸣之人,且思且行。
 
与君共勉。
 
袁军
 
※※※※※※※※
 
好了,我要坐下来休息一段时间了。

到灯塔去

日子每一天都在过去,即便是过节,即便这个二月比往年多一天,但日子与日子,分秒与分秒并没有什么不同。行驶在时间的洋上,如果没有海岛、灯塔作为“里程碑”,旅人多半会觉得前也茫茫,后也茫茫。Compoetry已成为我们前行的灯塔,也是我们留在背后的痕迹——海面上,浪花朵朵……


 这个月对网站视觉做了优化。WordPress提供的免费模板不少,除了博客风格,我们想尝试更具多样化展示效果的静态页面模板,但还未能如愿。不是没有中意的,只是在后台试调时每每找不到与前台对应的模板功能,这或许正是免费版的局限(需要购买专业版)。另一个不足,或许因为大多数模板都是老外开发的,恐怕不太会想到照顾中文使用者和阅读者的视觉习惯,不少模板所呈现汉字的字体大小、行距看上去并不舒适(或许在程序编码中可以调整,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精通)。在经过反复挑选之后,更换成现在的模板。此外,设计了简单的网站图标,大多数栏目名都配了英文。
 
网站内容也多了起来。首先是三个人各自上传诗歌作品。诗如其人,我这人好哲思,《宿命》借亚当、夏娃的故事展开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千雪抒情独白,《一个焦虑者的诗意纪实》《在春天的树下回望》写独特的个人体验,情感色彩洋溢;石子的《山水记》“轻描淡写”而意味悠长,实在是他“安静而有深度的思考,冷静而有节制的抒情”的典型代表。文更如其人,我和千雪也为自己的文集写了序。《【漓莲纪】序●诗语诗愿》读来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而我《【诗行记】序●独自读诗》则学究气十足。
 
作为《诗行记》的序,《独自读诗》是用意深刻的一文。《诗行记》是我酝酿已久的写作计划,将收录自己阅读诗歌的随笔札记,这些作品是我个人喜爱且觉得值得推荐的诗歌;同时,我也希望将自己的阅读实践体验、经验加以总结。我个人认为,作为文学活动尤其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阅读”重要性不次于“诗歌创作”,但总是未受到人们重视,其价值应得到我们重新认识,其地位应得以提升和彰显;而“诗歌阅读”领域,包括阅读实践与理论,其实也可大有作为。以上就是《独自读诗》的主旨,而作为阐议观点的“序”,我特意采用古文的体式来写。另外,写“序”促使我认识到“阅读”的内涵实际上要大于“鉴赏”,故将网站主题中原来的“鉴赏”改为“阅读”,成为现在的“汉语诗:创作●阅读●传播”。
 
最后,我不得不感慨一下,现今能够在“百忙”之中挤出分钟来写作,真不易啊!

新年第一步

Compete. com 开通了!这是2016年的第一件事。虽说是人生万亿碎步中迈出的一小步,却也是有意义的一步。对我而言,至少了却一个许久的心愿;而从这里开始,昔日短暂的念头将成为今天一个值得坚持的事业,并且是与几个朋友一起:与诗同行。

建站伊始,只有三位诗友。三人为众,这已很了不起了。三个人天南地北,从未谋面,也未尝有深交,然而能够一拍即合、携手建站,实在是因诗结缘。对于诗歌,我们都有一份痴情与执著,这种情愫与身份、职业、境遇无关,却一定是情趣、心性、志向使然,所以才“志同道合”的吧!钟爱诗歌创作,抒发内心深处的声音,以一笔之曲直画一生之风景,不为功利所驱,忘怀得失,怡然自乐,这也是一种亦诗亦人的境界吧。

生活的忙忙碌碌并不能掩盖生命的碌碌无为,故而沉吟,故而前行……